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着力民生相通,塑造中国形象|走进西安--走进秦腔艺术家的执着坚守

发布日期:2018-07-09 15:01
    (杨玲供稿)7月9日,我们实践小组走访了陕西戏曲研究院。刚进入陕西戏曲研究院,迎面走来两位老先生,经过交谈,实践小组了解到他们是已退休二十年的老一辈秦腔工作者。他们非常健谈,给我们讲述了《大树西迁》这部秦腔戏剧与西安交通大学的渊源。
    《大树西迁》原名《西部风景》,2004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把它以眉户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它主要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与科研院,响应祖国召唤,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到内地,为西部大开发做出卓越的贡献的故事。全剧以孟冰倩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昭示了共和国几代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生存理念,这也是秦腔与时俱进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厚重的人文意蕴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剧院右边,我们看到了年代久远,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秦腔戏曲工作者家属楼,老先生告诉我们里面居住的大部分人家都是秦腔艺术的传承者。他们大多数从12岁开始考入戏曲学院,在这里他们几乎贡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凭着一腔热血,耐着寂寞和清贫,一生都不一定能做一次主角,感受万众瞩目的荣耀,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既然已经坚守了几十年,再赔上自己的后半生,也不会觉得后悔。在谈话期间,他一直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秦腔从入门到最后的熟练掌握需要付出的时间其实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他对于我们研究这个主题表示赞同,但也一直强调我们目前的了解只是皮毛,希望通过本次实践,能更加深入的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
    一靠近教学楼,就听见里面传来秦腔歌声。今天虽然是周末,彼时还下着一点蒙蒙细雨,但青年团的训练馆内,依然有人还在练功。正在教学的是秦腔团的团长茹曼老师,现在主攻小旦和青衣,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师,在陕西出版社发行的《戏曲鉴赏》中担任副主编。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帮助一名艺术团的青年秦腔演员练习走步。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位青年演员已经练习了八年,但现在老师还在纠正她的基本功,听说他们前三年每天都会练习基本功,但是艺术团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会时不时扶着他们的腰,或揪起他们的头发,帮助他们端正仪态。青年演员为了熟悉舞台感觉,已经换上了襦裙,每走一步路脚都不能露出襦裙,颇有小家碧玉的感觉,让人不禁赞叹。
    茹曼老师十分亲切热情,在教学之余,主动提出教实践小组的成员学习秦腔的走步,并让大家试穿了秦腔部分旦角的服饰。即使是最简单的圆场,走起来也一点都不轻松,身体每一处部位都要注意,每一个动作里,最小的细节也都要求演员们具有训练几年的基本功。我们主动提出学习秦腔的走步,老师扶着我们一个一个纠正动作,看似简单的踮脚移动,却让我们筋疲力尽。大家体验过后,深刻的感受到了秦腔工作的艰辛,对秦腔艺人更心生敬佩。提及秦腔之于当代青少年的影响,茹曼老师也深有感触,她曾在小学和大学里都担任过戏剧鉴赏教师,致力于传播秦腔文化。少年,儿童们正处在价值观,审美观建设的重要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效果很乐观。而大学是培养青年综合实力的阶段,我们不能光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样也该重视文化的传承。
    茹曼老师认为,大学生对于秦腔的理论知识并不匮乏,甚至可能超过秦腔从艺者,但实践可能太少了。只有通过实践,亲身去体验秦腔的唱、演、走,才能深刻的体会到秦腔的魅力。谈话间,茹曼老师情不自禁的演示了几个秦腔旦角的动作,行云流水,十分优美。从那动作里,我们不光看到了人物的情与想,更跳出人物,看到了一个坚守秦腔近四十年的艺术者的骨子里的热爱和执着。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