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聚焦文化符号 宣传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丝路--上海本帮菜的现状研究及推广

发布日期:2017-07-13 09:00

经金外公 张辛一、张馨月供稿  
     
 在经历了前几日餐厅实地考察以及俄罗斯人街头访问后,为深入了解本帮菜在上海当地民众心中的理解体味,更好把握本帮菜品文化内涵,给后续发扬推广提供文化支持,经金外公小分队在上海大街里弄里开始了街头采访。

        出于对被采访者隐私的保护,采访只以笔述的方式进行记录。

        高大爷,父母祖籍山东,第二代上海本地人,57岁,商人。采访时高大爷正在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本帮餐厅就餐,是一家老上海人常常光顾的苍蝇馆子。高大爷称“本帮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酱色深,口味偏甜。”高大爷认为口味甜可能是本帮菜在外地和外国人眼中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在高大爷看来,一碗红烧肉,一份酒香草头,饭后来一碗腌笃鲜,是怎么也割舍不掉的家乡的味道。高大爷的儿子目前正在美国工作,据儿子所说,美国的同事朋友对于他烹饪的家庭本帮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李大妈,王大伯。祖籍上海,上海本地人,60岁左右,退休。采访时王大伯和李大妈正乘坐公交车回家,李大妈称,老上海人很少会去餐厅品尝本帮菜,大多在自家烹饪,如果要去餐厅用餐大多会选择新开的较为特色的外地菜系或外国菜系餐厅。李大妈称即使是普通的上海人家饮食习惯也带有鲜明的本地特征。菜饭在李大妈家是最受欢迎的主食,小孙子一顿饭可以吃两碗。王大伯年轻时曾在中国多个城市居住工作,得知我们正在做的调查,王大伯总结道“中国人吃菜的习惯和地域有着很大关系,从上海往南走进入浙江,江西,湖南,包括四川山区较多空气潮湿,那里的人喜欢吃辣的,而往北走,平原较多的地方如东三省,那里的人喜欢的辣是葱蒜的辣。上海是好地方,到哪里都方便,国内的国外的都经过这里,所以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吃,上海菜的品种因此比较多,也喜欢吃新鲜的。”同时,王大伯也称,现今年轻人对于本帮菜的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差,大家更多追求辣的刺激体验,以及来自海外的美食享受。王大伯对此十分担忧,“不能让上海菜还没走向世界,就在自己这里断了根源。”

        陈小哥,江西人,来上海工作两年,24岁。作为来自江西的无辣不欢的年轻人,陈小哥对上海菜的接受度并不很高。这种高糖多油的饮食习惯也让讲究养生健康的他有些抵触。他所喜爱的上海菜更多偏重于汤品,腌笃鲜,冬瓜排骨汤,猪脚汤以及菜饭,面类食品。而与他一同工作的同伴伙计们最常吃的上海特色也大多集中于生煎包,面条这种改良的快餐式上海菜,更加适合他们这些没有时间自己准备午餐,午餐时间较短的上班族。

        同时我们还对前来上海旅游观光的游客进行采访。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品尝上海本帮菜是他们旅行途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独特的体验。因为用餐次数较少,更具有新鲜感,对美食的评价普遍很高,他们更希望的是品尝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帮菜,而不喜欢改良后的本地菜品。

        对于老住户来说,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正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而对于不断涌入上海工作定居的年轻人来说,上海菜的价值较为淡薄,反而是加工改良后的快餐更受青睐,而对于前往上海体验魔都的游客来说,他们寻找的正是这种传承下来,最具代表最有特色的本帮菜。而对于这些不同丰富的顾客需求,餐厅自身的定位对于餐厅未来发展改良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