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丝绸之路经济带】挖掘丝路元素,打造文创产品——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之行

发布日期:2016-08-15 21:16
    (成都文创设计小组 李一凡供稿)8月6日,实践最后一天,成都文创设计小组的成员们参观游览了位于浣花溪畔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可见“寸锦寸金”的说法自古时以来便已有之。四川古称“蜀”或“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为了更加了解蜀锦这一传统工艺品,了解它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销售。我们来到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四川成都。这里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有关蜀锦的知识。这座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浣花溪畔,其前身是拥有半个多世纪的成都蜀锦厂,于2009年12月对外开放。博物馆由蜀锦、蜀绣等历史文化展示部份和体现历代锦绣纹样的艺术品、工艺品的展示、销售两大部份组成。是目前国内最大蜀锦、蜀绣展示、保护、研究中心,也是蜀锦、蜀绣文化的宣传窗口,更是全球唯一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的专业场馆,并且作为全国最大的蜀锦蜀绣文化的传承基地与研究中心。博物馆馆藏内容分为丝绸起源,历代蜀锦,刺绣历史,明清服饰,织机改革,蜀锦技艺六大类。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从古至今蜀锦的变化与发展。
    为了适应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蜀锦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无论是图案还是色彩都千变万化,而织造方式和织造工具也不断改进。因此,蜀锦是随着历史地不断向前推进而变化的。
    战国为蜀锦发端肇始期。此时奴隶制度已经解体,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思想意识极为活跃,在织锦内容及形式上得到充分体现。“龙凤相互蟠叠,与花草穿插,或填饰于几何骨架当中,造型灵动刚健,流利活泼”。此时的蜀锦多为单调的二色锦、三色锦;纹样以规则拘谨的几何图案为主,战国以后图案逐渐从几何纹发展到鸟兽纹;织物组织采用经二重或经三重,为经线显花的“经锦”。此时征战频繁,秦灭蜀后,蜀地为秦郡,在统一的过程中,六国贵族流入蜀地,带来了中原一带织锦技术,对蜀锦编织技艺的发展颇有裨益。
    秦灭六国后,“移秦民万户入蜀”,中原先进织锦技艺进入蜀国。秦汉治世,南北丝绸之路贯通,在丝绸贸易带动下,成都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蜀锦图案突破了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等,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图案,线条比较粗犷、简练,造型奔放、活泼,如龙、虎、辟邪、獬豸、麒麟、仙鹿、鸿雁等,纹样间隙处,加织吉祥含义的铭文,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及封建神学观和方士的神仙思想。
    东汉以来,丝织物加金技术首先用于蜀锦生产工艺上,但其基本图案和织造方法仍是汉代的延续。三国时期,蜀锦有了很大发展,已采用先进的提花楼机进行生产。蜀汉丞相诸葛亮十分注重农桑,“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在成都设“锦官”管理蜀锦生产;“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濯锦”,成都成为全国织锦生产销售中心。在南征时,诸葛亮把蜀锦技艺传授给各地百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有很大发展,迄今仍留着诸葛侗锦、诸葛锦、武侯锦等名称。
    南北朝时,蜀锦在三国蜀汉基础上勃兴,图案风格出现重大的历史性变化,由汉代的动势平衡风格过渡到了静势的对称风格。动物图案或卧或立,以表现安详静态为主,动物造型不像汉代那样气势奔腾,而是温驯安详地居守于某种几何框之内;还开始出现了带波状主轴的植物纹样以及缠枝连理、对称纹样等。在织锦组织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吸收了西域纬起花组织工艺,从经锦组织转向了纬线起花的纬锦,提高了扩大织锦花纹单位和增多花纹配色的能力。公元7世纪初的唐代初年,纬锦才日趋成熟。
    隋唐盛世,宫廷和上层阶级奢侈享乐、爱华美的风气反映到蜀锦图案中,出现了章彩绮丽、造型完美的锦样,以益州大行台窦师伦组织设计的新花样最为著名,被誉为“章彩奇丽”。其中,以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天马、对禽对兽、花树对羊等瑞锦宫绫,尤受欢迎。由于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这些锦样就被称为“陵阳公样”,也称“益州新样锦”,对唐和唐以后的织锦图案影响十分深远,除供皇室生活所需之外,并作为国际交往的高级礼品,也有一些成为外贸商品流往国外。此外,蜀锦纹样内容上,敦厚饱满、自由活泼、色彩富丽的折枝写生花鸟图案和团窠、卷草纹样占主导,莲花和宝相花大量出现在蜀锦的装饰纹样中;这一时期蜀锦纹样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大量出现了波斯萨珊王朝最流行的图案纹样——珠圈纹和球路纹样。
    唐代之所以取得了蜀锦历史上最辉煌的艺术成就,这是由于当时的织锦工艺在中西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已经创造了斜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纬锦、双面平纹织锦等的品种,可以织制花纹单位纵向达60厘米以上,横向彻幅,色彩变换可达数十种,纹样情节复杂富有诗意,形式绚丽宏美壮观的艺术精品。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扩大蜀锦生产,官府在成都设立“成都府锦院”,后又增设“茶马司锦院”,工场式的生产方式,使蜀锦工艺进一步提升。蜀宋元蜀锦纹样则以秀美著称,继承了唐代写生花鸟图案的艺术手法,更发展了在几何骨架上满布规矩花纹清秀典雅的装饰图案风格,成为色彩更为绚丽的工艺品。因为蜀锦工艺的提升和图案取材范围的扩大,蜀锦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反映了世俗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向往。
    明代蜀锦在技法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盛行的花草、串枝、散花、折枝花卉等纹样章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清代织物组织从五枚缎纹发展到八枚缎纹,织造采用花楼蜀锦织机,蜀锦图案多以写生花鸟和团花为主,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宋元时期的传统纹样,如“八吉祥”、“麒麟”、“如意”等,最具特色蜀锦为月华、方方、雨丝、百子图等。自雍正以后,四川生产的浣花锦、巴缎已名动全国。
    四十年代初期,正值蜀锦“盛世”当时成都有织机3万多台,织工5万余名,是全城最大的一个行业,时称“长机帮”说明成都当时的手工织锦的盛况,解放后,国家通过合作、合营的形式对蜀锦进行了工业化改造,1951年筹建了成都蜀锦厂,标志着蜀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是蜀锦发展最快时期,此时的蜀锦在继承和创新、丰富原有特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织出了一大批具有民间传说的图案。在探索创新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时期,恢复了4台古代蜀锦花楼木织机,90年代中期,成都蜀锦厂已发展到有1500多职工,生产蜀锦及锦缎面料的专业厂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质商品的丰富、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的改变,民族传统与消费习俗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同时,传统文化受到了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作为民俗民族产品的蜀锦,逐渐失去了生产、发展、繁荣的大环境。2006年,由蜀江锦院申报的“蜀锦制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向我们展示蜀锦制造工艺的老师傅说,如今全国只有7个人能够熟练掌握制作蜀锦的方法。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技术,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和了解传统工艺。这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蜀锦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永远传承下去的。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