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丝绸之路经济带】谋面象山校区,感受建筑之美

发布日期:2016-08-02 11:55
    (TLC策宣分队 马楼 供稿)2016年7月30日下午, TLC策宣分队一行九人来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并在30日下午和31日上午进行了自主参观,此次实践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之路——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浙江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群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整体的了解。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先生主持设计。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
    轴线关系,对称关系在象山校区很少见到,不平行的房檐在视觉上会有一丝的不舒服;平顶与斜顶相辅相成,造成不是同一栋建筑的错觉;长长的斜坡代替了中规中矩的楼梯电梯;窗户是或立或睡的不规则矩形……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进行了讨论,在当代的复古仿古浪潮中出现了一系列拙劣的山寨作品和盲目堆砌“中国元素”的现象,象山校区的建筑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从材质、色彩到理念,很多方面展现着中国元素,同时,钢筋混凝土、不循常理的结构充满了现代感。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正体现着这个建筑群的“天人合一”,也成功突破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同时,象山校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象山为核心、采用当地的竹片、砖瓦;保留鱼塘火车等现有资源,与当地民居保持了内在于外在的和谐,这也是今天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的一个代表。设计者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传达着自由、包容的校园文化,也让艺术与自然共存。
    这里的一砖一瓦告诉我们,建筑人才的家国情怀其实就蕴含在着一土一木中,是长期的环境浸染带给作品这样的烙印,无需刻意培养或是雕琢。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在这里被大量使用,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环保的同时让这座楼刚出生就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更是设计者出于保持本土历史记忆的考虑。 
    但赞叹的同时,我们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了一些质疑:校区迷宫一般的建筑结构复杂,楼梯过长,会不会给上课的学生带来困扰和不便?灰暗的墙壁和为了凸显空间感而造成的采光不便又会不会影响到教室的正常使用呢?在如此闷热的夏天,教室没有空调,加之外面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那么通风与炎热会不会困扰着这里的学生呢?也就是说,如何保持使用方式与设计初衷的统一?二者是否在审美需求与实际功能上达成了平衡?
    古人有“象以载器,器以象制”的探讨,在今天,设计在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和谐尤为重要。“功能主义”将形式追随功能极端化,把实用与装饰完全放在对立面,但建筑设计不仅承载实用功能,还体现着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审美情感。辩证地讲,“功能主义”与“外观崇拜”都容易陷入极端。
    此次实地参观让我们对主题有了更细致深入的体会,期待接下来的采访能带给我们更多启发与思考,并解决我们的疑问。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