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丝绸之路经济带】速生的水杉——实践队黄水见闻

发布日期:2014-08-13 23:05
       (理学“梦圆民族地区”贸大北交联合实践队供稿)重庆是中国著名的“火炉”,夏季气温很少低于30摄氏度,每到七、八月的时候,住在市区、万州等地的重庆人都想着逃出城市,到仙女山、利川这些地方避暑纳凉。而近两年,重庆人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从重庆北站上车,两个小时到达石柱县城,再加二十分钟的公交到汽车站,之后又是一个半小时的盘山公路,一路颠簸才能到达黄水。
       这是一个并不十分出名的城镇。在发展落后的渝东南地区,山峦叠嶂之中,这片小高原毫不起眼;相比于周边的远近闻名的武隆仙女山和湖北恩施,它的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乡镇,却拥有着全部硬化的路面,整齐划一的民族建筑,无数的称号和高企的GDP增速让这个镇子变得格外显眼。
       莼菜、黄连——这是黄水镇最为著名的两种作物,在实践的六天之中,队员们无数次看到、听到“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莼菜之乡”的称号。但黄水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惹人注目,这便是水杉。
       水杉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落叶乔木,它生长十分迅速,每年可以长高1米以上,耐水湿和寒冷,可以在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水杉是黄水国家森林的主要树种,遍及黄水镇的各处,巨大的树冠为人提供乘凉之所。
       黄水就像是水杉,发展迅速;黄水的发展也是因为水杉,成千上万亩的水杉为黄水提供了最优质的旅游资源。
 
        1999年之前,因为资金不足等种种原因,这一大片水杉林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那个时候镇山主要就是黄连公司,还有一些知青”,亲历了黄水发展历程的地产商冉国华先生这样为实践队员描述黄水那时的景象。
        1999年,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设立,这一片水杉林开始成为一种资源;2005年,“大黄水”旅游开发的概念正式提出,黄水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立足旅游,以城镇建设为中心载体,挖掘土家文化——这是黄水镇人大谢援国主席告诉实践队员的黄水发展思路。政府牵头,广泛引进各方资金进行景区开发;规划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坚持高品质的旅游合作社——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在黄水这个小地方发挥着它们的闪光点。
       很多大企业来到了这个小地方,很多大项目开始在这个小城镇上开工,很多大人物出现在这里,很多大称号落到了黄水的头上,很多大媒体开始刊登黄水的广告……一个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像水杉一样快速地“生长”起来,为黄水这个原本贫困、落后的中小型民族地区带来客流、资金和无数的荣誉。
 
       石柱是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土家族。水杉与土家族人有着不解之缘,是土家族的神树。在遥远的传说中,土家族的始祖正是顺着水杉爬上天宫最终创造了土家族人。
       土家族人膜拜水杉,保护水杉,这也是水杉能够作为“活化石”一直繁衍至今。而今,这这种态度也成为黄水镇对待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态度。
       在实践队之前的研究看来,中小型民族地区一般都拥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这一部分资源本身内容往往不具有特别的影响力,而开发的资金压力又比较大,所以这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总会面临缺乏文化深度,后续乏力的问题。这也是横亘在黄水旅游开发的一道障碍。
       然而,“天上黄水”剧院与剧目、女将秦良玉的纪念文章——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在企业家的口中,石柱县意图在文化领域发展它的“根系”,挖掘旅游产业的文化深度。
 
       成片的森林易遭虫害袭扰,黄水的区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黄水的发展如何才能带动周边那些贫困地区的发展?”
       “原本贫困的小型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富了地区,穷了人民’的问题?”
       ……
       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个个现实的问题不断被实践队员提了出来。“集中全县力量”、“文化特色不足”——这些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的语句彰显着黄水发展之不易。走进设施完整、建设一新的大风堡景区,却发现在这个旅游旺季只有寥寥游人,就可以看到眼前依然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如何让石柱、黄水的经验为其他区域所用?如何让黄水发展搭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班车?实践队员在体验着,摸索着……
       “不断扩展思路”——这是黄水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话。
       “走进基层能够真正从第一线了解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实践队员在此次实践中受益颇深,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走进基层,甚至于未来到这片沃土上建功立业”——这是两校实践队负责人的话。
       “水杉的绿是永不凋零的,青春的脚步使用停息的”——这是诗人的话。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