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实践专题 关于我们 来稿统计 下载专区 前线快报 光影青春 其他专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梦”专题 > 内容列表

【文化繁荣梦】关于驯鹿,关于鄂温克人——深入探访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发布日期:2013-08-18 21:35
      (呼伦贝尔暑期实践团 供稿)说起生活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不得不提呼伦贝尔地区的鄂温克族。鄂温克民族是直接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狩猎技术和经验。狩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早在孩童时代就会开始,孩子从小就随大人出猎,12岁便可试枪,随父兄狩猎,先学打灰鼠,再学打大兽。到十六七岁时便可单独狩猎了,到青年时多数已成为优秀猎手。神秘的鄂温克族对我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经过一番辗转,我们一行6人来到了密林深处鄂温克族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基地的鄂温克族人民,向我们讲述了他们族人的故事。我们得知,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这个比较大的鄂温克族聚居区,一共还剩下二百多个鄂温克族人,人数已经非常少了。这二百多位鄂温克族人全都心灵手巧,人人会根雕,也会利用驯鹿做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所以在旅游业兴旺时,鄂温克人民的手工艺品便成为创收的一大来源。我们本以为旅游业的发展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说起这个问题时一位鄂温克族阿姨却低下了头。她说鄂温克族的性格不喜喧闹,只是想静静的守着自己的土地,守着自己的山林和驯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迫牺牲驯鹿做工艺品来取悦各地游客。
在驯鹿饲养园区,我们看到了被圈养在一起的为数不多的驯鹿。这些传说中圣诞老人的灵兽走路滞慢,懒懒地聚在一起,它们本应是森林的精灵,奔跑跳跃,饮醴泉啖鲜果。我想,鄂温克族人也并不愿意把自己的驯鹿拿出来供大家娱乐消遣吧。鹿群中一只体型健硕的鹿王引人注目,趴在最中央,只有它的巨角犹在,昂然挺立,威气逼人。看着大家围拢合影,这只鹿起身走开,那一刻我看到了驯鹿的高贵。
      看着雄鹿纷繁雄壮的鹿角,小鹿光滑的皮毛,我们终于对鄂温克族的生活有了切肤的认识,曾在大山深处打造出自己的桃花源的这个民族,曾以畜牧业为生过着祥和平淡生活的鄂温克族,因为发展,因为当地旅游业的需要,他们逐渐以手工业制作和驯鹿养殖业代替了传统的畜牧业。他们为当地旅游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这背后,谁又能想到旅游业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呢?被破坏的山林,被圈养的驯鹿,谁能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对于鄂温克族的生存究竟是一杯美酒还是一捧毒药。
      迟子建在谈到她写《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的初衷时提到: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那时的公路很少,铁路也没有出现。山林中的小路,大都是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和鄂温克人开辟出来的。始于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大批的林业工人进驻山林,运材路一条连着一条出现,铁路也修起来了。在公路和铁路上,每天呼啸而过的都是开向山外的运材汽车和火车。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其实开发是没有过错的,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的生存。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年过去了,伐木声虽然微弱了,但并没有止息。持续的开发和某些不负责任的挥霍行径,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沙尘暴像幽灵一样闪现在新世纪的曙光中。稀疏的林木和锐减的动物,终于使我们觉醒了:我们对大自然索取得太多了。受害最大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游猎民族。具体点说,就是那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的、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
      文化多元性是文明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严重的危机,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风俗习惯逐渐消失。正如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提到的,鄂温克语言、风俗作为我国文化多元性的一部分,同样面临消失危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挖掘、展示鄂温克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文化,能够用我们的力量唤醒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