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丝绸之路经济|镂金作胜,剪彩为人——福建剪纸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调研

发布日期:2018-07-28 22:36
     (“中国情 闽南行”队范昕瑞供稿)
      
7月25日,“中国情 闽南行”实践小分队顺利抵达漳州,在稍加修整之后,我们迅速投身于后期实践工作的安排,紧锣密鼓地商讨第一项实践活动的具体细则,力求做到准备充分,能够在采访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体现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
       7月26日早晨,我们整装旗鼓,前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乡——漳浦进行实地调研。我们的第一站是漳浦县委员会,对漳浦县文化馆馆长张建阳和引荐的在剪纸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陈建新老师进行了访谈。
       我们首先提问了有关漳浦剪纸的发展及区别于其他剪纸的精妙之处,陈老师滔滔不绝、细致入微地向我们讲解了漳浦剪纸的发展历程。福建漳浦剪纸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随着汉族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花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明清以后,剪纸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漳浦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位置。最初的漳浦剪纸是从中原传来,风格粗犷、豪放,更倾向于北方剪纸流派,但由于漳浦县地处南方、靠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漳浦剪纸的传承过程中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像刺绣一样剪得丝丝入扣,并且借助于“排剪”的独特手法,逐渐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剪纸风格也更为多样化,同时具备了细腻、写意等风格。陈老师更向我们强调了漳浦剪纸背后蕴含的深意,它是老花母们穷其一生,年至耄耋才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现妇女文化生活、展现剪纸艺人精神的古老的传统工艺。
       我们接着就漳浦剪纸传承的政策支持进行了提问,张馆长向我们解释国家对于漳浦剪纸非遗传承人非常重视,曾经我们的一位非遗传承人还担任了人大代表,代表几十万人发声,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但在漳浦剪纸的传承过程中仍存在着问题,陈老师主要提出了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一些老艺术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高,常常存在着当剪纸艺术和其他商品相结合大力发展产品经济时会出现随意取用原创剪纸样式、设计纹样等情况,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剪纸文化的保护,着力体现于某些政策措施,使得非遗传承人能够没有后顾之忧,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工作。
       随即,我们就如何在将剪纸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中保留其原有的艺术底蕴与陈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漳浦县文化局目前对于剪纸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两条腿走路”。通俗来讲第一是我们要把很多既定的纹样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即使它与现代的审美需求不相符,但原来的剪纸技艺决不能丢失,作为非遗,剪纸薄薄的一张只是一张皮,最重要的是隐藏在后面的活生生的传统艺人的精神。第二我们要着力于创新与转型,文创活动是现如今很多剪纸艺人及文化保护者都在做的事情,作为剪纸艺人,还是要将剪纸走向市场,那么剪纸的创新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当代的审美就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的方面。陈老师同时补充到漳浦县文化局正在联合多方部门出版一本漳浦剪纸的详细介绍与传承历程,希望后辈在阅读此书时,能够牢记先辈走过的路,能够透过一张张的剪纸体会先辈们生生不息的精神、责任与热爱。
       最后陈老师向我们表达了他现如今对于剪纸地域特色消失的担忧,由于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一些地域性的剪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可能会出现南北交融,全国剪纸趋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漳浦剪纸变成了一种纯工艺,体现的是精巧的工艺美,而不是漳浦剪纸最初想要代表的乡愁,是一种作为远方游子牵挂家中的羁绊,若我们失去了老祖宗所强调的“乡愁”,那么漳浦剪纸本身存在的价值又还剩多少呢?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后,我们获益匪浅,真正了解到了漳浦剪纸目前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抉择。
       今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情 闽南行”暑期实践团队的漳浦县文化局之旅暂时告一段落,愿我们之后再接再厉,实践之旅一切顺利!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