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着力民心相通,塑造中国形象 | 归大理之乡 寻非遗宝藏 传扎染技艺 穿千年时光

发布日期:2018-07-28 19:10

缬染之云 罗浩 供稿

2018722日早9:00,灰蒙的天幕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本实践小组8位成员如约在出租公寓的前院见面,准备通过乘出租车的方式前往大理周城璞真扎染博物馆。由于所住地点距离目的地较远,最终我们花了大约半小时到达。

博物馆的周边是典型的云南古城建筑风格。三角瓦檐下矗着纯白色的墙,一条条小巷沿着山坡通往远处的山林,各家的院门前也许还坐着一位身着白族服饰的老太太。扎染博物馆本身也是古市风格,和周围的环境相称。我们踏进了博物馆的门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中心小院的一片蓝云”——经扎染加工后的幕布。在白色的背景下,一抹抹蓝色从各个角落散开来,逐渐变淡,最终和背景融为一体。仿佛不是云遮住了天,而是顶穹的深邃冲破了白云的束缚,迸发开来。

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展厅是扎染源流,顾名思义,它主要介绍了扎染的起源:扎染最初起源于两汉时期,那时生活在大理的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的纺织品。到了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白族的扎染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期间扎染文化经段氏始祖段陇经管,历经数百年,直到明才得以重新面世。到如今,扎染技艺已传承了18代。馆内展示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扎染衣物、与扎染有关的图画、事件等。如《蛮王礼佛图》,描绘了宋代大理国国王率妻子、众臣前去礼佛的场面,而他们身上服饰的纹样便是扎染。

我们的下一站是珍品展厅,其旨在让客人们亲眼目睹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凭借娴熟的技艺扎染出传世的珍品力作。在这个展厅,扎染就不止于衣物了。这里主要展示了扎染制成的装饰品,如墙画、小挂件、模型人物等。可以看出,扎染已深深融进大理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将这门艺术发展向其他生活的点滴之处,并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装点生活。

之后我们午间休息。在博物馆周围考察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里有许多店铺卖着扎染艺术品与扎染衣物。有不少外国友人似乎对这种艺术颇有兴致。

回到博物馆,我们首先观览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展厅。这里展示了颇具“T台风与民族风的扎染衣物。相较于之前出现过的普通人民的日常衣物,这里的衣物显得更为大气、鲜艳,并且染有不同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图案。我们询问了博物馆的人员,得知这是他们宣传扎染的一种方式,即通过走秀增强宣传。

在展厅的地面上,也陈设有扎染制成的小布毯。每一条布毯图案各异。及时它们有同样的模板,最终的成品也有所不同。这也是手工艺品的魅力所在:每一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令我们映像最深的是扎染世家。这个展厅分为两个小房间,而每一间房都是一个璀璨珍品:它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房间,是一个所有扎染艺术品的有机结合。从窗帘到绣鞋,从床单到布毯,每一个物件都折射出了白族生活的精致与细腻。

最终我们游览了扎染服饰厅。这里是扎染与现代社会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扎染图案与现代衣物审美相结合,有一种别样的风采。有些衣物风格朴素,与我们刚踏入博物馆时看到的蓝云有相似的风韵,相信这种图案与汉服相结合会更加令人赏心悦目;而另一些衣物则似乎结合了各式各样的色彩,或似爆发的火团,或似七彩祥云萦绕腰间。

这些类型的衣物与我们在午间博物馆周围观察到的服饰店中的衣服相同,可见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扎染衍生品。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