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一带一路|重访唐译场,感受唐风貌——记大雁塔

发布日期:2017-08-27 09:36
(陌上长安队于翔供稿)昔日的大唐繁华昌盛,如今曾经的一切辉煌的人与事皆已逝去,唯有这大雁塔巍然独存,它见证了长安城千年以来的旧貌与新颜。“盛唐气象、佛家圣地”是大雁塔成为陕西文化符号最集中和精确的理由,因此,行程的第二天,我们的队伍来到大慈恩寺,来探寻这西安的城市标志、古代建筑瑰宝----大雁塔。
  实践小组的成员首先进入大慈恩寺,寺内香火缭绕,高大的佛像俯视着人们,慈祥的面容显示着佛的大度,寺内,虔诚的人们烧香拜佛,祈祷着自己所希望的事。绕过寺内的大雄宝殿,即看到眼前高高的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是玄奘为保存经“丝绸之路”由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舍利而建成的佛塔。塔体成方锥形,共有七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体高64.7米。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典范,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进入塔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玄奘译经图,图中的玄奘神情专注,表现了对佛经的虔诚。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开启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唐代的文化是开放、包容,而不是封闭、守旧,正是因为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促进了唐代的全面繁荣。玄奘远行西土,写下《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瑰宝,我们不禁感叹道,一个先进的社会,其对不同文化必然是抱持着开放、包容、愿意借鉴的态度,愿意互相欣赏,而不是固步自封。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就职后首次访华,第一站即抵达西安,并在大慈恩寺内与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起登上大雁塔。在“玄奘西行路线图”前,莫迪与习近平驻足听取了玄奘游历及在印度学佛、讲经、辩经的经历,参观寺内殿,提及玄奘法师西行概况。在般若堂,莫迪欣然题词留念并赠予大慈恩寺一株菩提树苗,大慈恩寺方丈代表寺院接受并回赠印方一尊玄奘法师铜像。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而佛教则是中印两大文明相互交往的结晶高峰。通
  过殿内对于大雁塔详细的介绍,我们对其建筑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雁塔是在印度佛塔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式的方锥形楼阁式砖塔,平面为正方形。塔身壁面均做仿木结构,用砖砌成瘦长的扁柱和栏额,柱头各饰栌斗一个。一、二层分作九开间,三、四层分作七开间;五、六、七层分作五开间。各层叠涩出檐,又饰两层菱角牙子,各层四面正中均辟券门。塔顶仍以青砖叠涩收顶,上置三重葫芦状宝刹。塔内各层均施木质楼梯,盘旋而上,可登至顶层。
  登塔的人颇多,塔内不免有些拥挤。最底层最为开阔,古典的灯,昏暗的灯光和暗红色的扶梯廊柱,使这里显得高贵典雅。继续向上爬,没爬到一层,都会有一些唐代的佛教遗物展出。越向上,楼梯越陡峭越狭窄,供游客站立的地点也越小,十分费力,小组成员依旧向上爬行。终于爬到了最顶层,从上向下看,整个大慈恩寺映入眼帘,整齐有序,恢弘气派,不得不感叹“是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大雁塔作为建筑瑰宝、文化丰碑,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其建筑上的几何韵律之美,更是其自身历史文化内涵之厚重。通过参观大慈恩寺,亲自登临大雁塔,使得我们对于西安的文化符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了解到大雁塔作为中国形象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为我们之后更好的宣传中国形象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在前进,我们依旧在实践的路上。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