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挖掘特色产品,探索丝路新贸|巴渝之路--汤精灵探秘

发布日期:2017-08-20 20:00
       (火辣辣的锅队 郭梓栋供稿)8月20日,火辣辣的锅实践小队走访了重庆各大特产店和超市。
         底料之于火锅,正如文化底色之于重庆。无论是不起眼的街角特产店,还是华灯焦聚的超级市场,总有琳琅满目的各色火锅底料,占满了一个又一个货架,担当起食品区最火辣、最耀眼的主角。重庆人不能没有优质的火锅底料,正如川剧舞台上不能没有热情似火的当家花旦。
        在远离川渝文化的城市,火锅底料们总是严严实实地裹着自己,生怕自己酱红板结的油块,引起油腻或者味陈的联想。然而在这里,一种天然而自信之美,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请看桥头牌底料,透明的包装下,是几枚娇艳的红辣椒和一片金绿的香叶,背后映衬着橙黄色的牛油汤料,再往下一层则是红辣辣的花椒香料浓汤。它们好像是睡着的汤精灵,只要开水一沏,便能马上回复生机,变成红中带金、麻辣诱惑、香飘十里的红汤火锅。,咕噜咕噜地唱起热情四射的歌。
        除此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包装:有古朴古香的“巴掌柜”,典雅的古汉字和中国红的巨龙,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还有一种火锅底料以川剧脸谱为包装,象征着“有声、有色、有味”的生活理念完美融合。
        我们采访了这里的销售经理朱女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朱经理对重庆文化底蕴有更深的理解:
“你们可能会诧异,既然重庆的街头已经有了成百上千家火锅店,为什么重庆的超市里还有几百种各色各样的火锅底料热销?要知道,重庆的火锅不仅有美食价值,更是一种沟通人际感情的绝好媒介。在火锅店吃火锅,主要是和朋友或者大家族成员联络感情,而在家吃火锅,则是单纯享受小家庭的天伦之乐。”
         接着,我们一起来到了原料食材区,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朱经理解释道,重庆的火锅用料最为讲究,这么多年来,选料本身已经有了一套严谨的标准:牛油以藏区甘孜为上佳;花椒一度只认汉源,目前四川清溪、茂汶椒和陕西椒也为佳品。辣椒则要按辣度分为两个层次,相对辛辣的以大金条、二荆条为代表,相对温和的小米椒、七星椒也是必不可少;豆瓣非郫县不认,豆豉非“永川”莫选。就连姜也不能马虎,唯有黄口老姜,才有资格去做最美味的红汤汤卤。小队队员们亲自闻了闻花椒的气味,浓烈的麻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温辛而又不涩口的巴渝之味。我们还了解到,尽管火锅店全部是自制现煮火锅汤,家庭则是购买底料汤块,还是有一些执着的老重庆人,坚持自选食材,亲手熬制。
       小队队员一度以为这里的火锅底料主要是卖给外地人作纪念品,然而朱经理却这样说:
“光顾本店的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大概占了八成。我也纳闷为什么外地游客比例如此之少,大概你们都不能吃辣椒,被吓跑了吧!”想起昨天一个“微辣”的鸳鸯锅已经能让我们大汗淋漓、泣涕横流,我们的脸不禁再一次红了起来。朱沁语同学在来重庆前,一直说自己爱吃辣、辣不怕,然而自从昨天“微辣”的红汤沸腾后,这番言论便悄然溜走了。
       提起火锅底料“走向国际”,朱经理则是陷入了迷茫之中:
“你们说老外?他们可是稀客,老外没有我们能吃辣椒,或许随便买一种火锅底料都能让这些洋人人仰马翻吧!”幽默让我们开怀大笑。
“其实真正的尴尬在这里,我们不会讲英语,他们也不会说汉语。他们即便在别的地方吃过火锅,见到我们店里的底料块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更不要说知道怎么烹制了。”
      “还有,这个老外穷讲究,一听说我们的底料有动物油,立即把我们重庆火锅和不健康划了等号。而且,光买底料,老外自家里也没有合适的锅子、电磁炉,刷品他们的超市里也没有现成的,底料走出中国,迈向国际还是太艰难了。”
      我们环顾四周发现,翻遍全店基本找不到英文字母。上至经理,下至员工,没有一个会讲流利的外语。针对外国人口味的清淡版底料少之又少。国际广告支出几乎没有。的确,就对外经济贸易而言,重庆的火锅底料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今天的市场考察结束了,但是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子,我们却认为故事远没有结束,在帮助重庆火锅底料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还能做很多。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