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专题 > 内容列表

【志愿服务实践调研专题】对话憨福儿基金会钱先生

发布日期:2015-08-28 09:10

    (Got10 戴琪乐 供稿)8月27日下午,Got10小分队来到了憨福儿基金会大厦楼内。在进行过简短的介绍、互相认识之后,我们与钱先生开始了为时一小时的访谈。
    北京憨福儿基金会于2013年11月正式成立,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从事扶助智力障碍人士实现真正就业的基金会。憨福儿希望通过帮助智力障碍人士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打破传统公益固有的以“痛苦”“灾难”吸引眼球的模式,出售由他们制作的高质量产品,传播积极正面的公益形象,帮助智力障碍人士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钱先生在访谈的一开始便提到,全国有超过1200万的智力障碍者,虽然社会建立起了供他们就读的学校,但绝大多数的智力障碍人士在学校毕业后都只能呆在家里,没有任何工作的机会。对于这些智力障碍人士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现在没有工作,而是等到他们的父母离开他们,没有人能够继续照顾他们的时候,由于没有保险,没有养老金、退休金,孤独而无助的他们没有办法获得任何的生活保障。所以,一时的募捐,一时的爱心根本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反而有可能造成他们更多地缩在家里那个小世界里,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远。只有通过教会他们技能,给予他们工作岗位,提供真正的五险一金,才是赋予了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的尊严和价值。憨福儿便是这个领域的先驱者。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一个领域的先驱者总是面临着最多的困难的。整个憨福儿基金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钱先生和他的团队个人的财产,而当我们问及做出这样的牺牲去开展公益活动的缘由时,钱先生也只是云淡风轻地以一句“发现这件事有意义,却没有人去做,我们就去做了。”带过。这世上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很多,做的人却很少。有些人觉得缺少时间,有些人觉得缺少金钱,有些人觉得投入公益需要多么大决心,有些人觉得这种奉献是多么大的一种牺牲。但事实上,在真正从事着公益事业的人们心中,这只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阻挡我们的从来不是现实,而是我们自己。
   钱先生在访谈中举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例子。有一位轻度智力障碍的男生在政府辅助的机构接受培训后进入到家乐福从事工作,在工作中对于同组女生产生了美好的情愫,而这位女生却因此感到羞耻从而带着全组员工孤立、为难他。最终导致这位男生情绪失控,长期呆在家庭,再也无法面对社会。钱先生说:“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将这群特殊的孩子放进不够和谐不够温暖的环境中去,而憨福儿就是在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创建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小环境,在这样美好的小环境中,他们接触一些志愿者,做一些工作,和这个社会做着缓慢却扎实的融合,这样就足够了。” 有些公益组织停留在授人以鱼的阶段,有些公益组织却渴望一朝一夕授人以渔。这些针对特殊人群的公益组织应当意识到,有一些“大环境”的问题,一些观念上社会文明上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公益从来不是今天我付出一点,明天我就期望它发芽。公益是年付一年地浇水施肥,也有可能盼不来发芽的那一天。但只要这片土地未来更有可能种出植物,那就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然后热泪盈眶。
    从现阶段来说,人们还没有走出“郭美美”事件的阴影,仍然怀着对公益组织极大的不信任;社会对于慈善的定义仍然停留在“救危不救穷”“治标不治本”的层面上,只有带来眼泪的才会激发人们的同情心;政府对于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的帮助仅仅停留在时不时地访问帮忙宣传的表面上,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资源去提供,也没有成立相关的部门去管理慈善组织;而如同憨福儿一样的公益组织也多数停留在初创阶段,本身没有形成规模,相互之间也缺少交流和合作。我想,现在正是中国公益组织发展的最好时机。随着社会企业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创业元年的到来,更多的公益组织应放弃原有的依靠社会募捐以生存的方式,尝试让公益产业化,利用商业模式做出更加积极正面的公益,这才是中国公益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