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实践专题 关于我们 来稿统计 下载专区 前线快报 光影青春 其他专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专题 > 内容列表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陕西省狄寨为例——记对狄寨泥哨制作工艺的调研

发布日期:2017-07-18 12:24
(丝路长安队李梦涵供稿)
“娃娃哨”也叫“泥人”,“泥叫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主要有民间祭祀和儿童玩具两种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7年5月,灞桥区狄寨徐文岳的手工泥哨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狄寨老汉徐文岳可以被称为当代娃娃哨制作手艺的一代大师了,他的娃娃哨手艺来源于过去的鱼化寨,后经他细心研究,在传统娃娃哨工艺上做了很大的改良,逐渐演变成他自己的一种风格,自成一派。后来,徐文岳老人又把他的这项手艺传授给他的儿媳刘新霞,刘阿姨便成为了这项工艺的继承人。
我们此次白鹿原狄寨之行便采访了刘阿姨,她也很细心的为我们在制作娃娃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说:一个“娃娃哨”,从取土、和泥到制坯、模子成型、透哨、晾晒、烘烤、彩绘、罩油等,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历时三四天才能完成。所选泥土不仅要有粘性,而且一定要未被污染的。这些用模子做出的泥人原型,经过几天的晾晒、烘烤后,再给它们画上眉毛、胡子和花花绿绿的衣服,这些泥人就变成了“赵子龙”、“姜子牙”或 “二郎神”等。头上有窟窿的泥人,一吹就可以发出声音,叫“娃娃哨”。窟窿在脚底下的泥人吹不响,只能插在祭祀盒子上面,叫“祭祀泥人”。哪家有“白事”了,亲戚就会买去当礼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街串巷的货郎去城隍庙批发小百货时,“娃娃哨”总是不会少的。因为销量好,那时候,鱼化寨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在做“娃娃哨”。解放初,“娃娃哨”曾被作为中国民俗工艺品的代表漂洋过海到瑞士展览,解放前一个卖2分钱,后来涨为2角钱。直到1962年,一个模具可买3-5元钱,相比做“娃娃哨”赚钱,但销量较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娃娃哨”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这一打击,使“娃娃哨”再没红火起来。1980年前后,有人将“娃娃哨”装进纸盒贴上标签,给几家宾馆送,但市场销量很小,一天顶多销出一二十个,无法维持,被迫停止。
直到后来“娃娃哨”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民间手工工艺不断被认可,在北京展览中全部被人收购,组织方按一个5角钱结账。当时徐文岳老先生还是“娃娃哨”的“主要生产力”,但他并没有接后来的大订单,因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货量,仅凭老先生一人之力是很难按时完成的。
随着时间推移,“娃娃哨”的市场越来越小。现在一个“娃娃哨“一两元钱,就算在狄寨镇三、六、九的集上,也不会有更好的销量。虽说现在的泥哨陆续被人订购,也才是二十元钱卖一个。如果没有更好的民间继承,二十元钱的“娃娃哨”又能卖多少呢?
现在,人们购买泥哨大多是赠送亲朋好友,完完全全把其与各种土特产混为一谈,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文化意义。不带哨的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如今名声响亮,而带哨的鱼化寨娃娃哨却“哑”了。本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现在却面临失传,如果真是那样,那实在是地区民族文化的一种巨大损失,所以当地正在筹划对这种技艺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欢迎有这方面爱好的人学做‘娃娃哨’。”这就是现在的泥哨手工艺人最大的心愿。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