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外籍人员汉语学习教材优缺点

发布日期:2012-08-19 20:23

(追“本”溯源实践小组供稿)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也逐步启动。我们小组所选课题是“外籍人员汉语学习教材的优缺点”,计划七天完成调研任务。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调研过程:

7月2号,高秋明和刘天雄对对外经贸大学2008级留学生周少康进行了采访,重点询问了周少康在汉语学习中使用的教材,对教材的感受,周少康坦言道,随着课本从初级到高级的变化,插图变少了,内容显得枯燥,让他学习来没有动力。这个采访使大家对整个调研过程的切入点有更深的把握。

 

 

7月3号,宋玉洁和张桂铭负责上网搜集资料并由其他5人根据所搜集资料编制调查问卷。宋玉洁和张桂铭抓住课题里“汉语教材”这个关键点,从网上搜索了现行的常用的几套商务汉语教材,并将每套教材的特点、普及情况等记录下来。

7月4号,苏新嵋、杨阳、吴雨娟和刘天雄四个人开始了编制调查问卷的工作。首先这四名同学分析了研究课题,之后通过了解网上搜索到的相关信息,通过讨论确定了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经过整理、改进,将问卷做成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方便留学生阅读和填写。

7月5号,苏新嵋、杨阳、吴雨娟、刘天雄和张桂铭5个人,进行了问卷发放的工作。大家发现,外国人到中国后很渴望结识中国人,但是就像他们说的,There is always a bridge. 很少有中国人主动和他们交流,他们也找不到机会认识中国人,体验真正的中国社会,像我们这样主动过去搭讪的少之又少。其实,我们对外国人怕也是这个态度,想结识又总找不到机会,不知道怎么进入他们的生活,双方都不主动,怕打扰彼此的生活,最后就形成一种隔阂,必须有人先去打破。我们觉得和他们聊天也很有趣,看他们在笔记本上认真的写汉字,注拼音,还问我们“是”上面的“日”中间是几横;有人还会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他努力地学中文的动力是他有一个中国女朋友,他们的随性使整个交流变得很欢乐.

 

 

7月6号,王东和宋玉洁将调查问卷收齐,进行数据汇总并撰写数据分析。从统计得出的数据来看,被调查人员主要来自北美、欧洲及东亚,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有少部分是在职人员。超过一半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有困难,汉语发音已经成为外籍人员学习汉语的最大的障碍。从第6个问题的数据分析来看,汉语教材各式各样,使用率平均。从第7、8、9问题的数据分析来看,大部分人觉得汉语课本的编写有待提高,其中约60%的人认为现行的汉语教材应该增加实用性增多贴近生活方面的内容。

7月7号是我们调研的重中之重——带领贸大的美籍留学生马克亲身体验汉语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侧重体验汉语培训机构对于教材的选择和把握。高秋明、苏新嵋和马克来到了Living Chinese School 京都汉易培训机构进行考察。老师根据培训机构自己编写的教材,与马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同时也纠正了马克的一些发音的问题。课堂内容十分欢乐,马克甚至主动提出要将上课时间延长1个小时,老师也欣然同意。在回学校的路上,马克告诉我们,他对这种互动式学习的方式十分喜爱,认为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

在马克上课的同时,我们还采访了机构里的牛老师。牛老师认为现行的汉语通用教材各有千秋,但有一个通病是实用性不够强。很多外国人反映,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上,从而使汉语学习变得困难。京都汉易培训机构自己所编的教材便力求克服这一缺点,编材更注重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老师也认为,汉语学习的教材应该更具针对性,从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出发,教授不同内容的课程。最后牛老师给出了一些关于外籍人员学习汉语的一些建议:在生活中要做到多读,多听,多说,不要怕出错,熟能生巧,唯有不断的练习,才能将汉语学好。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实践的整个过程。除了对所调查的课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外,我们还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与社会的接触,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最后一天马克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中途进入教室录像,但是进门之前并没有敲门,因为害怕打扰他们上课。但事后,牛老师提醒我们进门之前应当先敲门,老师和留学生其实不会介意中途被打断。老师的训导给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也上了一课。在活动的实施环节,我们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家积极配合,共同克服难关,总结了很多工作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昵称:

邮箱:
*(信息不会被公开)
评论内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为必填项!
评论内容: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