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院】北京胡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日期:2012-08-21 21:05

(北京城市与文化建设研究暑期实践小组供稿)胡同和其中的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探索胡同发展是探索北京建设与文化传承一个重要方面。2012年8月4日,我们开始了我们的胡同之行,力争通过对胡同的实地考察,发现胡同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胡同发展,北京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

 

初访北京胡同—五道营胡同、国子监胡同之行

8月4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北京城市与文化建设研究小组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北京北二环附近的五道营胡同进行参观调查。同著名的南锣鼓巷一样,五道营也作为重点开发以宣传北京文化的胡同而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与南锣鼓巷相比,由于开发时间相对短等原因,游客少了很多,但这也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便利。

 

 

我们坐地铁五号线来到五道营胡同,走进胡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商铺。这些商铺有咖啡店,纪念品店,最多的是酒吧和很小型的餐馆。商铺中间还夹杂着当地居民居住的小院。参观胡同、进商店逛的人很少,反而有不少居民在路旁歇息聊天。整条胡同虽然从外观看已经初具南锣鼓巷等商业景点的风范,但从实际来说,仍然与大多数供居民生活居住的胡同并无二致,这里仍然散发着北京固有的悠远深厚,有着贵族气质又略带散漫的文化气息。我们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得知胡同的开发并未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周围酒吧等的主人变更得很快,大多因为生意并不成功。南锣鼓巷的发展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否能被顺利引用到其他胡同,从目前的五道营胡同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胡同的商业化发展并没有错误,但以酒吧和新潮商品作为特色这种模式是否真正适用于胡同,真正有多大吸引力还有待长远考虑。

五道营参观完毕后,我们从胡同西口走出,继续向南走。街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雍和宫,这附近其实是北京游客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街道两侧全都是商铺。卖香等佛教用具的最多,其中也不乏经营起名算命的店铺,各个“大师”的大幅照片被张贴在店铺门口,升官进爵、招财进宝等标语充斥整条大街。我看到有不少人光顾这些店铺。是否灵验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连同络绎不绝的上香人,这些现象至少反映出时下人们的一种心态。

随后我们来到了紧邻于此的国子监。国子监街里有祭祀孔子的寺庙,还有古代科举的地方。孔庙前后有上下马石,皇上经过于此都要下马步行,显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知识的尊重。整条胡同保存得比较完整,两旁的树木为人们带来了荫凉,更带来了古都的风韵。遗憾的是,曾经最安静的地方变得喧嚣吵闹,各地的游客项背相望。但与邻近的五道营相比,这里店铺的档次更高,也更有北京情调,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我们对一位居住于此的居民进行了采访,他对这里的居住环境感到非常满意,觉得与以前相比,除了游人让这里变得有点吵闹,其他的并没有太大变化。的确,相比于周围的胡同,这里的房屋都被翻新,卫生也有很大改善。商业开发也会为人们生活带来益处。                       

 

 

 

不同胡同发展模式的考察—南锣鼓巷、菊儿胡同之行

8月6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锣鼓巷进行实地考察。南锣鼓巷不愧为北京最著名的一条胡同,每次来到这里总会看到项背相望的各地游客。相比之前去的五道营胡同,这里的商业开发很成功,街道两旁的商铺都有不少顾客光临。这些商铺以酒店和咖啡厅最多,但最吸引人的还是摆满了各种新潮商品的礼品店以及制作泡芙或章鱼烧一类新潮食品的食品摊位。游客之中,与我们年龄相差不多的年轻人最多,因而新潮事物受到欢迎也就不足为奇。南锣鼓巷主道的住户已经不多,我们找到了几位居民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与我们预想的一样,他们对现在的环境并不满意,庞大的游客群打破了原有宁静的生活,旅游景点式的商业开发模式也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很不方便。随后我们又采访了一家礼品店的老板,他对这里的高租金感到不满,但觉得生意还算可以,不少年轻人都对他的商品感兴趣。

之后,我们去了南锣鼓巷周边的几条胡同进行了参观。这些胡同包括菊儿胡同、前后圆恩寺胡同,炒豆胡同、东棉花胡同等,其实这些胡同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真正代表,许多名人故居遍布其中,例如清末重臣荣禄府邸,文学家茅盾故居等,还有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这些胡同几乎没有游客参观,环境幽雅,安静古朴,是真正体味北京气质的好去处。遗憾的是,相比于热闹张扬的商业景点,人们很少对这些地方感兴趣。参观之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菊儿胡同中几个经过改良的四合院。这些院子保留着四合院的传统格局,但住房不是传统的瓦房,而是白墙黑顶的双层或者三层楼房。这些楼房外观仍按中国传统设计,再加上院内大片的翠竹绿树,让整个社区的环境显得清幽雅致,古香古色。我们之前查过资料,得知这里正是1980年代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吴良镛教授带领同事及学生设计的改良型四合院,他们力求在保持北京传统“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解决日益凸显的各种住房问题。也就是在尽量保持四合院以及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扩大房屋的容积,改善住户生活水平。虽然最终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采光),但瑕不掩瑜,这仍旧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探索和改革,在保护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两者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看来,这种建筑形式尽管形似四合院,但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四合院,它缺乏四合院特有的厚重深沉的气质。这样的设计只是对人口压力的一种妥协,是一种折衷办法,作为胡同建设主流显然有些牵强。

走过了喧嚣的商业街,转过了安静的普通人家,看到了四合院发展的探索与改革,接触了胡同建设的全新模式。相信这次南锣鼓巷之行一定会为我们的研究带来诸多参考。

 

胡同历史与北京文化的学习与感悟—首都博物馆之行

8月8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恰好有一个关于北京胡同文化的展览,这与我们的实践调查主题正相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极为有益的信息与知识。

从胡同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变迁,到四合院的类别、构造等专业知识,还有北京传统生活各个细节,整个展览都为我们做了精彩翔实的介绍与解释。胡同起源于明代,“胡同”本来是蒙语中小巷,小路的意思。北京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城市规划,形成了极为规整的城市构造。整个展览的背景都是大幅的北京老照片,使人仿佛置身于几十年前的北京。雄伟的城墙城门,辉煌大气的庙宇殿堂,古树掩映中的一条条整齐的胡同,宽敞的四合院,房屋院门上精美的雕刻纹饰……北京深厚悠长,厚重静谧,闲散又不失贵族气息的气质让人心驰神往。城市的现代化让北京经济腾飞,宽阔笔直的公路,霸气外露的摩天大楼已经日益取代胡同与四合院成为北京新的符号。北京成为了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与文化古都的名号正渐行渐远……

除了老照片,展览中还有许多几十年前人们使用的器物,大到马车家具,小到茶壶小褂,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对老北京的衣食住行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相对于现在,老北京的各种生活用品都更为精致,放到现在都能算艺术品。这无疑与那时的生活节奏比现在慢有着直接联系。另外,展览中的许多图解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北京的生活从盖房子到布置室内陈设都有着许多规矩与讲究,北京城整齐的规划,四合院规整的构造与这些规矩不无关系。

之后,我们继续参观了其他展厅。楼上的固定展厅大多介绍了北京的民俗,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结婚嫁娶等日常仪式,空竹风筝等传统玩的器物……相比于我们先看了展览,这里的内容与气氛都轻松鲜活了不少,游客也多了不少,可能人们对于离自己更近的事物要更感兴趣。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北京佛教文物等展览,看到了北京的另一种风范,领略到了一种不同以往,更为严肃超脱的北京精神。

一天的首博之行虽然劳累,但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在网上,在书中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更深一层了解了北京文化。

 

关注真实的胡同现状—东四、府学社区之行

8月9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北京城市与文化建设研究小组一行人来到了地处北京城市中心的东四地区与府学胡同社区进行参观调查。两个社区的建筑都以北京传统瓦房为主,胡同格局保存得也比较完整,所以在北京的胡同调查中很有代表性。

我们首先来到了府学胡同。府学胡同在北京可算是大名鼎鼎,主要是因为府学小学和文天祥祠。其中府学小学在明清两朝原是顺天府学,是考生学习考试的地方。由于正值假期,府学小学没有开放,唯一能看到的便是气势恢宏的大门和透过门缝看到的保存完好的殿堂。文天祥祠就在附近,里面不大,还有文天祥手植的柏树。这里与之前去的菊儿胡同差异不大,住户数量并不多,显得比较静谧冷清。

之后我们来到了东四社区,整个东四地区由十四条胡同组成,最南端的叫头条,以后依次按顺序命名,直到十四条,是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胡同群之一。由于头条已经拆迁改为楼房小区,我们从二条胡同开始参观调查。在这些胡同里,我们看到了胡同的现状,看到了更为真实的一面。与首都博物馆展览中令人向往的宽敞安静,整洁大气的北京符号不同,这里的胡同两旁停满了汽车,垃圾随处可见,院子内拥挤不堪,私搭乱建让人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的四合院格局。胡同之中堆放着许多渣土、砖头,住户大肆的扩建与翻新依旧没有结束。由于地方狭小,每家都没有厕所,要去附近的公共厕所。天然气显然也没在这里普及,我们看到了不少骑车带去换煤气的人,沉重的煤气罐让他们骑起来摇摇晃晃。我们从东四二条一直走到东四十条大街,虽然游走胡同之中,看到两旁绿树掩映的传统瓦房,看到谈天下棋的北京居民,听到一声声的吆喝,我们还能感到理想中静谧清雅,闲散大气的北京的存在,但走进每个院落,最多的感受还是拥挤和破败。整个东四地区其实分布着不少名人住宅,但不是缺乏保护沦为杂乱的普通民居,就是被单位占用而无法进入参观。

我们采访了几位住户,他们显然也对这样的环境很不满意,房屋漏雨而且冬冷夏热,居住空间极其拥挤狭小,环境卫生差,停车难等问题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许多居民抱怨根本不愿在此居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住户迁到较远的楼房,取而代之的在附近打工的外来人口。的确,坦白地说,这样的环境确实已经脱离了北京传统民居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变得越来越不适宜居住,更不用说达到四合院让人乐在其中,回味无穷的居住环境了。人口膨胀,管理松懈,缺乏合理的规划与保护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因素。看来,北京的胡同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近几年,政府已经在为胡同外观等的恢复与重现原貌作出努力,但真正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回到过去,达到理想状况还需走更长一段路,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改革。

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让我们发现胡同的发展与建设是个复杂但却很有意思的话题,保护胡同不仅体现在胡同平房外表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胡同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上。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的符号,体现出的就是北京的文化与精神气质。传承胡同精神就是传承北京精神与文化。虽然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让胡同文化的保存存在难度,但我们相信伴随着各种探索和努力,胡同问题一定会被解决,胡同文化也一定能够得到传承,北京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发表评论
昵称:

邮箱:
*(信息不会被公开)
评论内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为必填项!
评论内容: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