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实践微信 贸大实践微博 贸大实践人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专题 > 内容列表

聚焦改革开放,共享发展成果 | 王雄树老人:祠堂和它的守望者

发布日期:2018-08-23 21:43
        生命是一份礼物,却非我辈索取而得;但凡有思想之人都有一份达观的责任去审视生命的本质,以及随生命附赠的条件。”我常思索条件究竟为何,是不能割舍的原生家庭和情感责任,亦或社会性的政治正确和道德标准?在此次潮汕家族文化行中,一位耄耋老人为我们带来了思考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在旧城区三轮人力车的颠簸中,眼前墙面斑驳的王氏辅祖祠逐渐清晰。岭南天气闷热,年过九十的守护者王雄树老人还是每日前来祠堂守着。他在天井下布置了工夫茶具,热情地招呼我们饮茶解渴。
       他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只会讲潮汕话。尽管沟通不便,但大家却对眼前这位清瘦老人身上写满的故事着迷不已。爷爷告诉我们,过去前来考察的大学生队伍不少,但他们更多关注祠堂内部精巧特殊的建筑结构,像我们一样专注于家族文化的学生不多见,他非常乐意向我们介绍王氏的历史和家族传统。自19世纪以来,王氏世代经商,在清末洋务大臣丁日昌的帮助下才得以建起家庙。作为经商之家,王氏以“忠诚老实”作为从商之道和为人之理,世代教诲,在建祠后几十年中发展尤为顺利,运货船只从未发生事故,货源优质,资金顺畅,为顾客称道。“就在这祠堂门前!有当年的九层木雕。这是北京故宫,天子才能享有的九层雕塑啊!” 回顾家族曾经的荣光,他有些激动,浑浊的双眼逐渐明亮。
       在祠堂的祭厅,陈列着揭阳王氏溯源祖上的所有名人。爷爷对墙上每位名人的事迹非常清楚,随时能对我们参观的疑问做出讲解。这与他守护祠堂多年是分不开的。自退休起,王爷爷主持王氏祠堂事无巨细的活动,招待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前后投入了自己六十多万的积蓄用以重建祠堂。文革期间祠堂中七十二幅精美的木雕被毁,他花费心力请潮汕名木匠重塑了其中三十幅。“哪能达到当年的手艺呢!”他说到此处,无不痛心。我们问他,国家是否提供了一定的资金用以修复。可是得到的信息却是,尽管早在几年前就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里的拨款到了基层却所剩无几。看着老人失落踱步的背影,我们却只能沉默。
       临别之际,王爷爷将一本精美的王氏族谱赠与我们,这也是他和另外两位王氏后人花费八年时间,收集整合多方信息编成的。其中有一位编者,在编写尚未完成时就与世长辞了。王爷爷抚摸着封面上加上框的这个名字,低声呢喃:“我想告诉他,我们最终还是把它编完整了……”
        祠堂和老人似乎总是相互依存的。年轻一辈早已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全新的机遇;而祠堂的香火却总需要有人恭敬地、颤巍巍地去添上一柱。王雄树老人身上并非没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地方,他也会固执地认为隔壁两家祠堂的建起在风水学上正好将他们家的家运限制了。在他的观念里,前人的兴衰,指向了祠堂的繁芜;而后人的命运摇摆中,这座祠堂是最后的停摆之地。这一位无私的老者,他生命的附赠条件,是有限的光阴里无尽的守望,那是他意识认知中,最本能的精神家园。





踏上征途,扬帆启航